有过敏体质的幼儿到了天气变化较大的季节,尤其是春秋两季,常出现打喷嚏、流鼻水、鼻塞、鼻子痒、揉鼻子等症状, 而且病状去而复返累月不断。许多家长常以为他们的子女是经常『感冒』,但又老是不易医好,却不知过敏才是元凶。事实上一般感冒的症状常常只会拖个1星期至10天左右,如果幼儿之『感冒』至此时时常还未好转,就应考虑有过敏的可能。由于鼻子是呼吸道吸入空气的第一道关口,因此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,当外界温度、湿度、气压有较大变化时;或是当外界的空气中含有刺激性物质,如烟粒、粉尘、或特殊气味时,有过敏性体质的幼儿就常常出现打喷嚏、流鼻水、鼻塞、鼻子痒、揉鼻子等症状,有些人甚至也会流眼泪、眼睛红,眼睛痒、揉眼睛(过敏性结膜炎)。例如对家尘过敏的病人在妈妈打扫房间或抖棉被时,常常会发生流鼻水、鼻子痒、眼睛痒、咳嗽等症状,对温度湿度敏感的病人在突然进入冷气房或剧烈运动时,会有鼻塞、流鼻水、咳嗽等症状发生。同样地,这些人也常合并异位性湿疹,甚至气喘。
四、其它与呼吸道过敏有关的疾病
有些疾病本身与过敏的关系虽然不是很强,但却与过敏有某些牵连,如中耳炎、鼻窦炎(流黄浓鼻涕、久咳)、哮吼(声音嘶哑、呼吸困难、咳嗽声如狗吠)、肺炎等。这是因为呼吸道的结构互相交通,因此有过敏体质的人(气喘、过敏性鼻炎),其主要过敏器官周围的其它器官常常也会连带受到影响。
五、食物过敏
有些婴幼儿在吃下某些食物,如喝牛奶、吃蛋、花生、或海鲜类(如虾, 蟹)食品后,会出现皮肤剧痒、出疹子,甚至腹痛、腹泻等症状时必须考虑有食物过敏的可能,尤其是症状反复出现于吃下某些食物时,更应想到食物过敏的可能,同样的情形也可能发生在服用某些药物后。
肠胃的症状如拉肚子、腹胀与肠绞痛等是最容易被父母亲察觉发现,也是婴儿时期过敏体质最早出现的症状,有时会伴随皮肤疹子的症状。肠绞痛会使婴儿哭闹不停,一般新生儿哭闹不停也是常会碰到的,而且是最会让新生儿父母发现的问题。通常一、二个月后就会减少哭闹,但如果持续到三个月大以上的话,就要考虑是否因为过敏引起。
如何判断婴幼儿对哪些食物敏感?
一是引起婴幼儿过敏的食物,多是婴幼儿喜欢吃的食物,所以要培养婴幼儿养成什么都吃的习惯,这样才能保证婴幼儿的营养。二是食物过敏的高发年龄是在4岁以下,因为婴幼儿年幼时肠胃壁比较薄,蛋白质容易透过肠壁渗透到血液中,而4岁左右,肠壁的通透性会增加,很多食物又可以吃了。
要准确掌握婴幼儿的食物过敏源资料有两个方法,一个是带婴幼儿去医院,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食物过敏源测试(皮试和食物激发试验);另一个是父母为婴幼儿做详细的食物日记,如果婴幼儿出现过敏情况,可以在过去12小时的食物中寻找病源,并在以后避免让婴幼儿吃到这些食物。
如何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
预防食物过敏现象,应从以下几点着手:
1、实施母乳喂养。只有母乳喂养才能满足6个月以内婴儿全部营养,而且可大大降低过敏的发生率。因此对有过敏体质的婴儿,都应将哺乳时间坚持到婴儿对食物过敏的自发消失期,即在10-12个月。
2、添加辅食训练。婴儿进食,不仅可摄取更多营养,而且还有锻炼进食能力,提高食物适应能力之作用,是预防厌食和偏食的重要途径。为此,在婴儿3个月后,就可着手进行添加辅食的训练。须知,婴儿在试食一种新食物时,常有拒食、不合作表现,这是婴儿的防御本能,不能看作是过敏反应,不必着急。正确做法是,如婴儿拒食,可停喂二、三天,在他饿后再试喂,连喂几天,使他适应并产生喜食后,再换新的食物。如在这过程中,婴儿反复出现同一症状,停喂后症状好转,应怀疑婴儿对该食物有过敏,可去医院作诊断。另外,提醒家长注意,有食物过敏的婴儿往往脾气急躁,对食物耐受性差,家长切忌采取粗暴逼食手段,这会加重婴儿厌食心理,甚至造成吞咽困难。
3、科学添加辅食。给婴儿添加辅食要掌握先素后荤,由少到多,由细到粗,由稀到稠的渐进原则。水果、蔬菜、大米、,婴儿能耐受,应作试食首选食物。素食安排在4-5进行。在婴儿6-7个月,辅食重点是试食鱼、肉、荤,为断乳期作准备,以合理营养代替母乳,确保营养平衡。对婴儿添加食物应经试食―适应―喜欢这一过程后,再转入新食物的试食,这样可以发现婴儿有无食物过敏,减少盲目性带来的不良后果。同时新食物的试食量开始要少,约5-10毫升,主要观察婴儿有无过敏,以后可逐渐增大食量至30-40毫升。但同一食物一次不要喂得太多,过量的进食单一食物也是诱发食物过敏的原因之一。需特别强调的是,过量的糖、脂肪、化学添加剂、盐、味精对婴儿均有百害无一利,通常牛奶中含钠较高,帮母乳代奶粉应进行脱钠处理才能喂婴儿。因此,婴儿辅食品绝对不要加盐和味精等调味品,而应尽量选用高钾低钠的食物作为婴儿的营养补充。婴儿皮肤过敏后,可以服用康本小孩老人专家脱敏粉剂来治疗。
当婴幼儿发生食物过敏后,应避免再次食用引起过敏的食物。过敏体质是先天性的,随着年龄增长,人的体质改变,免疫系统也逐渐成熟,大部分人的过敏症状会有改善。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(实习编辑:吴春丽)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